清明,是二十四節氣之一,春季的第五個節氣。斗指乙,太陽到達黃經15°,便為清明。清明節氣因為節令期間“氣清景明、萬物皆顯”而得名。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的節氣,這個時節陽光明媚、草木萌動、百花盛開,自然界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。清明節氣,與歲時物候相關,常以指導農事,有天朗氣清、春耕時宜之意;清明節日,是人們掃墓祭祖、慎終追遠的日子。
我國古人把清明分為三候:“一候桐始華;二候田鼠化為鴽;三候虹始見。
1、一候桐始華:清明來到,白桐花開,清芬怡人。春來萬物復蘇,到清明時節,陽氣更盛,各種各樣的花競相開放。在古人心中,白桐花開的日子稍微遲一些,恰好又在清明之時,所以才以此作為清明節到來的標志。
2、二候田鼠化為鴽:田鼠因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,喜愛陽氣的鳥兒則開始出來活動了。田鼠為至陰之物,鳥為至陽之物。
3、三候虹始見:清明時節多雨,故而彩虹出現。在風光明媚的春季,有了雨水的洗滌,有了繁茂的植物綠葉對裸土的封遮和對粉塵的吸收,美麗的彩虹才可能出現在雨后的天空。
清明節氣的民間習俗
1、祭祀掃墓: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,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,也是人們親近自然、踏青游玩、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。清明掃墓,即為“墓祭”,謂之對祖先的“思時之敬”,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,其習俗由來久遠。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,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,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“天、地、人”的和諧合一,講究順應天時地宜、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。
2、蒸制蒿餅:清明節要吃青的食物。農村中有蒸制蒿餅的習俗。蒿餅類似江南的青團,制法是:“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,使蒿汁與米粉融和成一體,以肉、蔬菜、豆沙、棗泥等作餡,納于各種花式的木模之中,用新蘆葉墊底入籠蒸熟。”蒿餅顏色翠綠且帶有植物清香,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,也用來饋贈或款待親友。
3、放風箏: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。每逢清明時節,人們不僅白天放,夜間也放。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,像閃爍的明星,被稱為“神燈”。過去,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,便剪斷牽線,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,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,給自己帶來好運。
清明節氣的起居養生
清明養生,在《黃帝內經•素問》“四氣調神大論”里說得非常清楚: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,為了適應春天陽氣生發的規律,人們應當晚睡一點、早起一些,舒緩形體,以使神志隨著春氣而舒暢怡然,這是養生的自然法則,違背了就會傷肝。這個時節,應該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,注意保衛體內的陽氣,使之不斷充沛,逐漸旺盛起來,凡有耗傷陽氣及阻礙陽氣的情況皆應避免。
1、宜飲食:飲食方面,宜用清補之品,食甘減酸,溫潤陽氣,益肝和中。春季肝氣旺盛,食酸易致肝氣更旺,影響消化功能。脾胃虛弱者少吃性寒食物,以防陽氣生發受阻。菊花疏散風熱、清肺潤燥、清肝明目,代茶飲,不但可以養肝利膽、疏通經脈,還可將冬季體內積存的寒邪散發。
2、起居外出:“清明”時節,天氣轉暖,細菌、病毒極易滋生,是呼吸道傳染病和腸胃病多發季節。起居、外出,應注意添減衣物,“勿極寒,勿過熱”,養成戴口罩、勤洗手、常通風,保持社交距離,不扎堆、不聚集等良好習慣,防止“病從口入”。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
二維碼

焦氏中醫門診部

澤濟堂小程序碼
留言咨詢
吉林省焦世健康管理(集團)有限公司版權所有